水镜一转,屏幕上的颜色一下子明艳起来,上面出现了一群木偶似的小人,小人穿着粗制短打,操着一把镰刀,躬身在麦田里吭哧吭哧地割麦,模样惟妙惟肖,一下子便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。
&34;这就是他们看的百戏吗?&34;伶人们眼睛放光。
连本在等诗的白居易也被吸引了目光,满以为楚棠会像之前那样直接把诗句放出来,没想到又开始整活儿了。
“后世总有奇趣。”
最开心的要数诸天万朝的小孩子了,画面中的小人玩偶似的,比戏台上的人看着可亲切有趣多了,纷纷目不转睛地盯着,有的孩子甚至伸出小手试图碰一碰,被家长飞快握住。
“嘘——专心看。”
画面拉远,一群妇人挑着担子给在田间劳的丁壮送来饭食,身旁的稚子也很听话,抱着壶装的汤汤水水和母亲一起,麦田里的男人毫无所觉,或者是根本不暇抬头,仍旧挥汗如雨,旁白里男声响起
&34;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……&34;达官贵人们悄悄松了口气,还好,看来不是要骂他们。
东晋。
陶渊明对这几句诗大为激赏:“造语平淡,浅切通俗,直写田家劳之景,清新而有逸趣,实是好句!&34;
他虽然不通稼穑之术,但到底是躬耕陇亩之人,对诗里描写的场景感到非常亲切。
不过,陶渊明看了看水镜里的画面,不觉又有点苦恼。
人家怎么收成那么好呢?小麦覆陇黄,对比一下他的: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
陶渊明忧伤了,他决定,今晚就去找邻曲的老农,好好请教一下种庄稼的窍门。
水镜里的男声继续——
&34;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。
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……&34;
陶渊明没忍住叹了一口气,去岁他在西田收割早稻时,和田间的老农有过一些短暂的交谈,从一年春至耕忙,到年末堪堪获得一家口粮;从清晨下地干活,到夜晚披着露水荷担回家,怎么不是辛苦呢?
“田家岂不苦,弗获辞此难。
若是再赶上县尉催税,便是更无活路了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